-
当培训遇到“碎片化学习”,我们要何去何从?
-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7-10-27 15:49
- 说起碎片化学习,自古有之。最近,小编发现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把“碎片化”与“整体”“深度”对立,认为碎片化会导致肤浅和低效。但也有小伙伴们认为“碎片化”其实更符合大脑的工作原理和认知方式,如果利用得当不仅能帮大家提高效率,还能改善学习和工作的体验。那么,培训人眼中的“碎片化学习”是啥样,又该怎么运用呢?正方观点企业碎片化学习:去中心化互联网时代下,市场需求越来越碎片化,迭代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传统的企业科层中心制难以适应这样的外部环境,企业的运作模式越发趋于去中心化。例如,海尔推行的内部创客机制,华为喊出“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呼唤炮火”……这些都是从企业管理的层面进行去中心化的探索。那么,作为员工赋能工具之一的碎片化学习,自然要配合这样的变化。抓住碎片化学习的精髓脱离去中心化的目的,去谈如何搞好碎片化学习,都是口是心非。碎片化学习的精髓在于:死于规划,生于自发;精于灵感,成于互动。生产者和使用者一体化例如,由银行柜员制作点钞技能培训课程,而不是业务管理部门;由一线销售人员制作客户互动培训课程,而不是销售管理部门。内容简单直接有生命力的碎片化学习产品,一定不是培训部门规划出来的,而是知识生产者基于灵感迸发和分享冲动创造出来的。通常,碎片化学习产品是基于具体场景,解决具体问题,内容简单、直接,学员能快速掌握,而传统培训中繁复的导入、破冰等套路,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学习互动呈放射性知识生产者贡献出碎片化产品后,围绕产品产生的互动是一种网络状的,而不再是老师与学员的互动。甚至生产者本人也会立即去中心化,转而变成话题讨论中的一个非权威参与者,从而激发更多碎片化知识产品的迭代更新。用去中心化思维来工作那么问题来了,这不是培训部门自己革自己的命吗?其实未必,关键看培训人是否能用去中心化的思维来定位及指导开展碎片化学习的工作。工具选择培训人需要向大众提供高效易用的碎片化学习开发工具,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工具,最好选择简单、容易快速掌握的工具,例如MAKA、易企秀、UMU等。产生“网红”企业需要创造碎片化学习产品在企业内部无障碍传播的平台,激发内部“网红”的产生。通过“师王争霸”、创客大赛等形式,企业可以鼓励内部知识专家的脱颖而出,并利用内部宣传平台塑造明星,创造内部分享的氛围。便捷的查找方式培训人应该做好知识的“搬运工”,通过分类机制储存好评度高的碎片化知识产品,建立关键字索引,便于用户快捷查找。这基于已有的内部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依托于传统的LMS平台,也可以依托于独立的微学习平台。提升中心化正式学习效率碎片化学习并不能完全取代正式学习的地位。最考验培训人的就是利用碎片化产品提升中心化正式学习的效率。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利用现有的碎片化学习产品,将部分学习活动前置,正式的课堂上则以演练和讨论为主,这样就可以实现有组织的中心化学习与自动自发的去中心化学习的高效配合。(文/梁向锋 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学习发展部总经理)正方观点打破碎片化学习的弊端:O2O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智能手机。但在手机端学习课程会受到微信、QQ、电话等各种信息的干扰,并且碎片化学习的内容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导致很多人认为碎片化学习是一个骗局。对此,平安打造的基于移动互联的培训管理和学习交互平台“知鸟”,会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解决。O2O模式,提升培训的体系性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面授课程的全部取消,对于一些需要系统学习或较多演练的课程而言,通过采用O2O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对面授课程进行延展,还避免了碎片化学习不成体系的问题,让面授课程重新焕发新的生机。O2O培训班的流程图以O2O培训班为例。课程开始前,管理员发布开课信息,可以通过平台报名;报名结束后,可以提前学习平台配置的线上理论课程,并且学员之间可以在平台上相互熟悉,减少课程开始后的破冰时间;培训现场,学员通过扫描二维码签到,讲师以案例研讨、演练、讨论为主;课程结束后,对课程开展评估。建立课程专题,将微课体系化O2O培训班适用于需要较多演练、研讨、互动的课程,而对于一些已经有一定体系,但却相对简单、可以通过线上学习就能掌握的课程,可以建立课程专题,把一系列的课程集中在某个课程专题,每个专题都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便于学员碎片化学习,又能系统地学习某一块知识体系。提升微课质量,抵抗干扰对抗手机端的干扰,最好的方法是提升微课质量。具体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培养微课设计师;第二,开发简单、易操作的做课平台,让非专业人士也可轻松做出精美课程,全员做课时代已经到来。培养微课设计师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内训师,他们可以成为微课设计师的重要来源,但是微课≠传统课程,所以微课设计师≠企业内训师,需要对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平安通过O2O方式进行微课设计师培养,采用“线上学习+线下面授集中培训”的方式,由微课设计师制作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微课。开发简易操作的做课平台在培养微课设计师的同时,平安开发了做课平台“来做课”,开展微课设计大赛,鼓励全员做课。员工可以参加“微课在线培训班”学习微课设计系列课程,然后通过平台轻松制作精美微课。(文/陈利荣 原平安金融管理学院培训经理)反方观点碎片化学习请适可而止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对学习的追求值得肯定,学习的方式以及时间分配同样值得思考。这也对人们的学习习惯、知识管理提出了挑战。有时候,我们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同样的时间成本,有效的产出是什么?碎片化学习可能是“伪学习”快节奏的今天,碎片化学习虽然可以实现零碎时间的有效应用,让原本稍纵即逝的时间因为阅读有了价值,但同时,衍生出许多问题也不能忽视。信息超载现在的信息量完全超载,让人仿佛置身于信息丛林中,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是有效、有用的信息往往被隐藏起来,选择多了也是一种烦恼。内容质量偏浅碎片化学习往往短平快,视角单一,以浅阅读为主。从篇幅而言,3000字左右最为合适,这既是快餐文化的表现,也是信息传播的必然结果;从行文而言,文章偏重于对事实的说明而不是过程的推演,令读者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阅读之初如饥似渴、酣畅淋漓,然而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长此以往,读者会陷于心中浮想联翩笔下实无一策的窘境。思维分散时下各种碎片化文章令人应接不暇,东一榔头西一棒,容易造成断章取义。看似阅读连连,实则如无头苍蝇,毫无头绪。碎片知识之间往往缺乏关联,跳跃较大,甚至互相矛盾,容易造成“思维堵塞”的现象,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和迁移。方式被动碎片化的文章短小精悍、主题鲜明,催生出“标题党”“头条控”,更有甚者盲目追求阅读量、点赞量,以至有人惊呼“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在汹涌的碎片信息面前,读者往往被牵着鼻子走,这些文章读起来很快,当然在信息洪流中淹没的速度也很快。给人学习的错觉碎片化学习还会给人“我在学习”的错觉,杂乱无序、缺乏深度的内容,不过是同质化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开阔视野反而容易造成思维僵化、固化。任正非告诫年轻人“减少无益的朋友圈,不要在微信里消耗了你的人生和青春”,于碎片化学习同样成立。学习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除了“读”之外,还有思考、想象、互动、结合、写作、演练等一系列环节,即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用结合。从效果而言,碎片化学习难以实现后续环节的结合。坚持块状学习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学习过程中引起的思索、共鸣、互动乃至其后的行为才更重要。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坦言,他每隔三到四年就会找寻一个新主题加以研究。这些主题使他累积了大量不同的知识,而他又能将这些知识透过动态的系统思维转化为新的想法、新的创见,使他能拥有全局又兼具微观的视角,这就是“块状学习”的功劳。所谓块状学习就是利用大块时间研读精深内容,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学习经典,可以学出深意,学出智慧,保持思维的张力,体会经典的魅力,这是碎片化学习难以体会的。深度学习“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通过系统思维和批判接收,实现知识的串联、应用,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发端走向、前因后果,达到举一反三、纲举目张的效果。编制思维“渔网”要想捕到“鱼”,就必须编织一张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留出大块时间学习专门知识,构建完整、立体、多层次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碎片化学习实现资讯的扩充、知识的迁移、兴趣的关注、灵感的触发。
(文/梁昌海 宁波市人才培训中心部长)
- 上一篇:16个字,让你看透招聘分析报告 下一篇:一个HR的价值观:辅佐而不离位,主动却不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