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薪资期望高能力又强的员工,你如何管理?
-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8-02-04 11:08
-
近日,世界经理人网站收到一份求助留言《对薪资期望高能力又强的员工,你如何管理?》,梳理如下:
1、在短期内(1年左右)提拔了一位基层员工到管理层(基层专员-主管-高级主管)
2、这名员工身上有诸多优点,潜力足(自律、学习能力)、自觉性高、结果好(成绩和完成情况高出上级期望)、格局尚可(解决问题站在公司角度)
3、公司对该员工给足薪酬和奖励:高于本地业内薪资、股权激励
4、该员工表达出更多福利需求:薪资高于领导想象,加班补贴、个人工龄等
5、公司需要个人信息去挂名注册新公司,该员工拒绝,理由是风险和承担能力
6、发帖的管理者对该员工的评价:又爱又恨、无法满足、本地同行不会给出更高待遇的offer
\ 1、用投资关系看雇佣关系 \
帖子中的管理认为,这位员工优点不少,基于这些优点,在客观允许的领导能力范围内,管理者愿意用:❶ 有竞争力的薪酬
❷ 快速的职位晋升通道
❸ 股权激励
❹ 公司在行业和领域里的持续成长(带给员工更高更好的平台)
来肯定员工的付出。这些一方面是对过去的肯定,一方面也包含了对未来的期待。这里没有员工发声,但是我们不妨想想她的所思所想:
在一个能力不错的员工看来,一份工作提供的平台是具有成长性的,既可以获得期望的薪酬福利待遇,积累工作经验、又有不错的成长路径,那么员工愿意用:
❶ 积极的态度、公司的立场来面对工作、解决问题
❷ 达到并努力超过上级预期,呈现良好的工作结果
❸ 持续成长、用个人成长为公司成长做贡献并且她一定会期待:
❹ 期待更高的工作挑战、工作回报
这些一方面是对自我职业生涯的塑造,一方面是对目前职位工作的投资,还有一方面是对公司回报的期待。
如果用投资关系来看:
当员工时间精力的投入、个人成长的期望值与企业的薪酬、福利、职位渠道、企业的期望值达到一个四面平衡的时候,于公于私,基本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
这种良性互动(或者说平衡关系)在一段时间内稳定而积极,当员工期望高于企业投入,或者企业期望高于员工产出的时候,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 2、产生矛盾:期待值是导火线,供需不平是根源 \
如果只是数字和文字游戏,用这些我们很容易看清楚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但是在上下级、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里,多了一样始终伴随的因素:情感。
员工做得好,有业绩付出就有情感投入;领导赏识,有业绩肯定就有情感认同;不管是投入还是认同,都伴随期待,期待被重用、提拔,期待给予激励后更多的回馈。在帖子的表述里,这位管理者的期望(原文表述:当公司需要个人信息去注册新公司时,她毫不犹豫拒绝,原因是风险和承担能力)被拒绝,管理者表现出失望,说出“又爱又恨”这样的字眼。
正因为有了情感期待,当面对器重员工的拒绝时,才更加受挫。回想对下属的提拔和反馈,内心不平,自然就有“恨”的心态,这样的恨,更多是遗憾、不满和挫败。
事实上,企业在对员工的培养过程中,当某个高能力员工做得足够好时,企业的奖励,其前提一定是更高的回报。而当期望没有被满足,管理者容易陷入付出和回报无法平衡的心理中,这个心理在员工身上也是一样。
这位管理者说,看问题解决问题时,她(高能力的员工)容易站在公司的角度,但是在私人信息注册新公司事件上,潜意识的表述是,管理者认为这位下属并没有站在公司的角度,而且表现出不能承担风险的意思。
回顾投入和回报的比例,管理者认为公司目前给出了该员工应得的、甚至是更高的回报,但是这位高能力的下属,尽管1年左右连续升职加薪,从普通基层员工变为高级管理人员,但是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感恩和知足。
能力高,但是要求同样高,说的过一点,在管理者眼中,还有种欲求不满的感觉,或者说存在这种潜在的担忧,所以管理者多少表现出“如果不是公司在用人之际,你这样欲求不满、很难知足的员工,我很难继续重用”的心态。
总的来说,期待值是导火线,供需不平是根源,这些是管理者正在面对的困境,而解决这份雇佣关系的根源,是正视并解决这样的供需矛盾。
\ 3.建议管理者这样做 \再清醒的管理者,也无法不在日复一日的工作过程中,不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合情合理地、努力达到供应和需求的动态平衡,这也是对管理更深层的考验,接下来我们不妨从四个方面深入:
▌第一,认清关系本质,就事论事。
前面说了雇佣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供应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努力达到这样的平衡的前提是认清关系本质——交换,在交换基础上的就事论事,能让管理者卸掉很多包袱。
帖子里这位高能员工由于业绩突出被连续提拔,那么业绩和提拔就完成了一次交换,提拔后业绩继续提升,那么相应的福利待遇的调整也是理所应当。反过来,业绩没有继续持续地提升,工作能力到了瓶劲期,那待遇和薪酬肯定也要相应稳定一段时间,不可能做出一点点成绩,就立刻要求变现和回报,说回来,这还是公司制度的完善范畴。
既然认清交换本质,那么就事论事怎么看呢?既然说了前面的业绩和提拔是交换,那管理者希望员工用个人身份注册新公司的要求被拒绝,其实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即便是这名员工升到了高位,但是她的立场上,本职工作的业绩或许和愿意用个人信息注册新公司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说把注册当作是业绩考察的话,第一,是否一开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就已经彼此知晓这样的考核内容?第二,即便是双方知晓下的考核,这一项不达标是不是就能全盘推翻员工的成绩,显然不是。高明的管理者知道提出需求被拒绝的可能性,所以一般都会做两手准备,并且理解任何一种可能性的发生,不受情绪左右,也不把这样的小挫折带入员工评价中去。
▌第二,反思在员工任用上的急功近利。
作为领导,务必要客观评价员工,尽量不掺杂太多的主观感受。
最好是能建立并持续完善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评判标准无论是看数据、看结点,还是看反馈、看成效,总之,尽可能在一条主线和多条辅助线的系统中,评估员工的工作能力、对公司的贡献程度、未来的潜力等。
建议在评估中一定要引入对比机制,把该员工放在小团队、该职位对公司业务的促进中、地区行业的横向纵向需求中,这样不容易一叶障目,主观夸大或者低估。
但是,评估不是目的,反思才是,反思自己在对该员工管理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
即便是能力很强,1年左右的时间里,成长的范围也是有限的,用较短的时间给了员工较高的职位,看起来委以重任,但是这样的提拔,长远看来,对公司和员工个人都是最好的选择吗?
首先,对于公司来说,开了这样的先河,这与公司提拔和考核制度是不是有悖?如果是的话,领导违规,那下属会怎么看待公司制度?如果解释为特殊人才特殊渠道,那有什么机制可以保障该名员工持续的贡献率?
对被提拔的员工来说,原本可能需要2-3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争取到的职位和薪酬,拼搏了一年多就到手了,激励很明显,但是谁能保障此后不会因此过度膨胀、甚至坐地起价?再有,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多劳多得当然是激励员工的手段,这没有错。但是,细究一下,公司为什么会这么着急地提拔一位历练不那么充足的高能力员工?光是能力足并不能完全成为理由。
是因为突发的人事变动,还是听起来高层的管理职务,其实也不过是听起来好、并没有多少实权、甚至存在内部自high倾向?这样的猜测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什么?管理者应该深究。
总的来说,评估、反思是过程,急功近利万万要不得,凡是长远的发展,对人员组成上细水长流付出和努力,都是一家企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完成的基础功课。
▌第三,找寻共同价值观引领作为突破口。
在帖子里,管理者的描述围绕实打实的员工业绩和公司薪酬展开,对这名员工的事业价值观和公司的企业文化提及较少,看起来员工的价值观都围绕在短期目标的实现上,比如做得好就要求各种补贴,要求加薪,这是明显的员工思维,如果只是这样,那她目前的格局和高度都不够。
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公司愿景怎样的,对该员工来说,这样的企业文化和公司愿景是不是她期待的,双方是不是可以在价值观上找到共同点。
“劲儿往一处使”的前提是“心往一处想”,被员工强烈认同的价值观对员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不可小觑,所以,作为领导,价值观引领上求同存异,同时努力建立企业的感恩文化。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今天,我们如此频繁地谈论企业文化的时候,我们所指的目标其实是那种贯彻在企业中的信念,那种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而努力的精神。这种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应该由领导者设定、传达并身体力行。”
很多人说上班就是为了钱,这是事实的一方面,但是许多的企业不光是赢在薪酬待遇,更是胜在氛围、环境、文化上,把找寻共同价值观作为双方达成一致的基础,而不完全依赖物质交换,也是很重要的一面。否则,员工对企业没感情,企业对员工没号召力,哪里钱多去哪里,何谈长久的合作和互相依赖。
▌第四,切记不能把宝压在一个人身上。
有人说,一个人跳槽的成功与否,是看这个人离开后原来的公司有多惨,而现在的自己有多好。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一个员工的离开就让公司变得很惨,那公司对这位高能员工的依赖显然过度了。
任何一个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制度还没有那么健全、公司还没有那么大、人员还没有那么充足,于是一个人挑起一个甚至几个部门的任务,独当一面。这样的员工多半必须发展成联合创始人一类的角色,否则能力够大后的出去单干、和老东家成为有力竞争者,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而且,即便该员工死心塌地,公司把过重的任务压于一人之身也是极其不合理的。在公司发展过程里,一个人当五个人用不是不可以,但是前提是,领导者想清楚过度重用的结果,把培养一个重要领导人变成培养1-3个可以相互替代和制衡的管理者,势均力敌、良性竞争,才能让公司呈现人才济济又相互扶持的局面,当然这也是彼此制衡。
这里的彼此制衡不是说搞办公室政治,而是说,不要形成完全的不可替代性。
当高能员工要出去单干或者跳槽的时候,当高能员工生病休假的时候,如果一个职位长期依靠一个人支撑,除非他是老板,没有选择,否则,就应该有至少1个可以马上顶上的人来维持运转。
在对公司的整个人员分配上,管理者最好不要把宝完全压在一个人身上,精准而且灵活,才能在突发状况来临的时候,不至于太过被动。
\ 最后 \管理的问题应该由管理者承担主要责任,能够培养出高能员工,就有水平面对高需求下的动态平衡。
- 上一篇:管死管活都是你说了算,你是老板谁管你 下一篇:如何衡量员工的潜能?